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建国大业》影评(精选5篇)

日期:2023-02-19| 编辑: 花都老李 | 阅读: 37 |原作者: 赵曦熙|来自: 花都知识网

《建国大业》影评(精选5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建国大业》影评(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第一篇:《建国大业》影评《建国大业》影评陈日兴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建国大业》影评(精选5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建国大业》影评(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

第一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陈日兴

  2009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

  《建国大业》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

  该片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 主要讲述毛泽东与蒋介石举行和平会谈达成共识后不久, 国民党单方面发动内战, 并对民主党派人士大肆迫害。

  共产党坚决进行武装反击, 不少民主党派人士和国民党内人员纷纷倒戈, 与中共站在同一立场。

  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同时, 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下历经艰险, 奔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举国欢腾。

  该片以宏大的历史视野, 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和衷共济、团结奋斗, 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 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 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 去追忆那段历史, 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整部影片都较为注重与历史的吻合程度。

  但在个别细节方面出了一个小问题, 就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西柏坡时, 周恩来问“新五军是否也被歼?”, 这里面的“新五军”说法有误。

  应该是第五军, 就是隶属邱清泉兵团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 也就是血战昆仑关那支英雄部队。

  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 邱清泉战死。

  随着第五军的覆灭, 国军五大主力全部被歼, 也标志着国民党核心部队基本全部损失, 长江以北再我大战。

  不过这一细节对于整部影片所要给予观众的意义影响并不大。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 就有了一点与史实不服了, 例如冯小刚所饰演的杜月笙。

  尽管是仅有短短的一场戏。

  片中说杜月笙出行的时候, 坐的是黄包车, 身后跟着数十名大小喽啰。

  这个场景完全不符合史实, 一个堂堂的黑道大亨, 身兼七十多个企业的董事长, 上海青洪两帮的帮主, 拥有二十万徒众的人物, 坐着黄包车出行未免太寒酸了吧?历史上的杜月笙可没这么寒酸, 他坐得是防弹玻璃铁甲钢板的卡迪拉克汽车。

  这辆汽车是他的弟子章荣初倾家荡产, 花费一万美元在美国定制的, 是特意孝敬给他师父的。

  拥有这样的汽车, 去坐黄包车, 我想不通?再说为什么身后还要跟着一批喽啰呢?而且一边跑着, 一边驱赶周边的人群, 生怕别人不知道是杜月笙出行。

  这样的明目张胆, 嚣张狂妄, 简直是流氓混混的行径。

  执掌青洪两帮, 商业大亨的杜月笙出行是这样的么?历史上的杜月笙, 自然不会像电影里那么夸张。

  虽然拥有二十万徒众, 但他的出行, 却十分低调。

  别说几十个喽啰没有, 就连保镖的人数也十分有限。

  在这里所塑造的杜月笙似乎是遭到歪曲和丑化, 看来这刻骨仇恨, 是永远化解不了的。

  (注:1927年4月, 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 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充当打手。

  4月11日晚, 他设计骗杀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 随后又指使流氓镇压工人纠察队。

  )

  共产党得天下, 一是得民心, 二是得人才。

  如今许多影视作品塑造的英雄给很多人一种印象, 共产党大都是些没文化, 被地主老财逼迫无路可走, 才入伍参

  加革命的土包子,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 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 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相比之下, 另一阵营的国民党, 派系纷争内耗, 一党独揽, 自挖墙脚, 众亲叛离, 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 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令我印象较深的是, 蒋经国前往上海督导经济, 直面谴责孔家才是让党国身处危难的蛀虫, 回到南京时父亲蒋介石却对他说“不反亡国, 反则亡党”的言语, 一番时局的忠告带走了经国的锐气, 这或许是对多年之后的台湾主政人物的一种性格铺垫和诠释吧。

  据说蒋经国在深刻反思败走台岛的教训, 启动肃贪和党建转型改革, 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将台湾带上“亚洲四小龙”的地位, 亲手实现了政治解严(将台湾带入民主时代), 集其大成的功业在他之后的新台湾, 未见在政治境界及领导效能上超越蒋经国的新典范。

  蒋经国“与时推移的改善及修正的性格”, 注定这位奇迹经济的缔造者最终心力憔悴呕血而亡的悲怆宿命。

  因此我认为, 影片中陈坤的扮相与我心目中的蒋经国最为吻合。

  片中对征集到国旗、国歌作品的选用过程, 犹如生动的教学片, 更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第二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观后感

  园林113班谢荣秋201110144306

  《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 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 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 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 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和衷共济、团结奋斗, 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 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

  同时, 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 省去了大量篇幅, 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

  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 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

  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

  同时, 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这也是空前的。

  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 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

  影片的重点, 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 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 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 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最让人难忘的是, 影片中, 淮海战役结束后, 毛主席, 周恩来, 任弼时, 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 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 那一刻, 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 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 一起喝酒, 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 让人十分的感动。

  那一刻, 毛主席说, 长江以北, 再无大战。

  那一刻, 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 一幕幕的回想, 把心中的感情迸发。

  五次围剿, 突破封锁线, 茫茫大雪山, 漫漫草地。

  无数人的生命, 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

  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唱起来, 喝起来, 哭起来, 笑起来, 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 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 我军战士, 打仗累了, 没有占民宅, 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

  宋庆龄看到了, 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

  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 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奉献了一切, 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庄严的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

  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 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同样难忘的是, 片中两位角S的两次落泪。

  第一个落泪镜头出现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 刘烨饰演的塔山英雄团的老兵在部队准备接受检阅的时候, 突然冲到了主席面前, 啪地一个军礼, 激动地吼着:“我代表活着的和死去的战友向毛委员敬礼。

  ”由于激动而有些变调的声音, 黝黑的脸庞上迸出的泪水, 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是啊, 从红船到井冈山, 从延安到北京城, 这条路, 我们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的新中国走得异常艰辛。

  这个过程中, 有那么一群人, 永远地留在了路上。

  他们, 也曾是那么青春光彩的脸庞, 也曾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也曾有彩旗招展的理想……但是, 他们留在了路上, 而没有机会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人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洪亮声音, 无法看到金水桥畔挥舞的红旗。

  然而也正是他们的付出, 让我们后来人踏得更稳, 走得更远。

  老兵的泪, 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鲜血与生命的先驱, 提醒我们面对注视我们的先烈, 继续为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而努力, 写出应该属于我们的辉煌青春。

  第二个落泪镜头出现在蒋家王朝覆灭的前夕, 陈坤饰演的蒋经国怀着一腔热情到上海清除腐败, 整顿金融秩序, 最终被迫屈服。

  他悲愤地对着蒋介石喊出:“父亲, 党、国都已经在危难的边缘了!”两行泪水滑下脸庞。

  这喊声象警钟在猛敲击。

  国民党成立之初, 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引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

  但来自政党内部的腐败、争斗、涣散最终把自己蛀空, 并最终失败而蜗居海岛一隅。

  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 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 这其中, 虽然也曾迷茫、彷徨, 也曾犯过错误, 走过歪路, 但却总能很快地清醒起来, 并作出正确的决定:从井冈山时期明确的“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到党的七大第一次阐明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再到前不久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们的党在与自身和外界的斗争中不断成长, 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

  斗,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昂扬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带领着11亿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明天。

  两个角S的落泪, 两次同样撞击心扉的呐喊。

  前一个背景是艳阳高照的绚丽朝霞, 象旗帜, 鼓舞我们年轻后辈在前人的感召下大步前行;后一个背景是山雨欲来的沉沉阴霾, 似警钟, 一遍遍地在我们耳边敲响, 警示我们,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 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 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 常怀忧党之心, 恪尽兴党之责,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发展中国特S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 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

  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正在进步, 中国正在前进!我们的党, 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事业, 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让旗帜与警钟昭示着我们永远前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三篇:建国大业影评

  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

  ——《建国大业》影评

  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 在全国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 即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公演, 影片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 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 同舟共济、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团结奋斗, 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对新时期祖国的和平统一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这部影片作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 与旧时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融入了更多的元素, 将具革命教育意义的主旋律电影拍得更加生动, 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镜头语言更加丰富。

  《建国大业》完全改变了过去我们对革命历史题材, 对领袖人物的塑造的方法, 过去我们把弘扬主旋律, 是把电影当作一个教育, 说这段历史给观众看, 现在把它当作一个电影来做, 它只是题材不同, 制作过程中关于电影的节奏, 关于电影的叙事风格、关于电影现代性的结构方式都进行了许多处理和变革, 主要因为拍出的电影多数是年轻观众看, 只有新的电影形态、现代化的电影结构才能吸引观众。

  影片场景镜头和人物塑造上:

  影片中一系列镜头的充分展示导演的创意, 飞机划过云层, 机身斑驳可见的画面;炸弹倾斜而下, 从天而降飞向银幕;上海的激战过后, 士兵遍地睡眠场景里的走位与大量群众演员的配合;氤氲细雨的中山陵, 中正一行人款步间, 伴着摇臂摄影机从高到低移动, 而走过的一段路的片段与期间关于权术的谈话;大量的二人对话场景, 围绕着人物快速旋转的摄影机, 影片的摄影技术充分展示电影魅力, 刻画时代特征和人物, 达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建国大业》在领袖的品格、勇气和精神塑造上, 更加人性化、生活化, 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 把领袖形象进行了亲民化的展现。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领袖们醉酒的那一场, 淮海战役胜利当晚, 毛泽东等5位中央领导喝酒狂欢, 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 此时不顾形象敞开领子大碗喝酒, 高唱《国际歌》, 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 微笑着歪倒在一边, 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

  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影片, 这种“奔放”的领袖在以前主旋律影片从未出现过, 这部影片一改以往影视剧中领袖人物正襟危坐、深沉严肃的面孔, 可谓是有点“特立独行”。

  在《建国大业》中, 领袖人物也突破了以前的“高、大、全”形象, 打破了以前荧幕上的“完美”, 更多地展现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因而显得更加逼真、亲切、可信。

  比如有一场戏说到政治局夜里开会, 毛主席把灯吹灭, 说开会能听见就行了不用看, 众领导人调侃“真成开黑会了”, 颇显幽默。

  又比如一向形象儒雅的周恩来在冯玉祥被暗杀后大发脾气, 毛主席跑了两条街还买不到香烟, 毛主席在锦州战役前因为紧张爬到了屋顶上等这些情节的铺陈, 使得荧幕上塑造的领袖人物贴近了老百姓, 拉近了观众和他们的距离。

  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 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中, 票选前的冷语相讥, 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 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 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

  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 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 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 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 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

  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影调、S调, 表现出蒋介石的那种孤立无援最后凄惨的感觉。

  本片很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故事分成两条主要的线索来讲述。

  而以毛泽东与蒋介石为首的两个阵营, 影片则采取分开刻画, 用一个个事件表现出双方的利害关系及人物性格。

  于是, 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好比毛泽东与厨师之间的对话, 显示出无比的亲切感, 使得人物更贴近老百姓;以及蒋介石对蒋经国感叹的那番“亡国论”, 充分体现出当时老蒋那无奈、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影片的配乐上: 《建国大业》的音乐一改以往主旋律影片中一味使用恢弘音乐做背景的做法, 将音乐更多的融入到剧情中, 做到了用音乐来打动人。

  影片音乐一改以往正邪对立的简单做法, 显得更加人性化, 毛泽东等五人在庆祝胜利那场戏中, 不仅在画面的表达上有着很大的突破, 更是出现了吉他的音乐, 在那首激情昂扬《国际歌》结束后, 一段宁静悠远的吉他演奏, 使影片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同样用音乐将影片推往高潮的还有毛泽东阅兵的那段戏, 虽然那段戏也用了宏大的交响乐, 但其出发点是为了表现毛泽东那时内心的波澜, 极具打动人。

  而在音乐方面更大的改变则是在表现蒋介石时的音乐,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蒋介石步步溃败之时, 音乐的基调多是一种苍凉的无奈, 影片结尾蒋介石站立在门边的颓废身影, 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 而这也要归功于当时音乐的精彩。

  《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 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 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

  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 人声加单簧管, 体现了时代的主题, 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营造了胜利的气氛。

  影片的配乐起到了不少奇妙的作用, 每当国民党人物登场立马低八度的沉闷下压而共产党的出现则常常伴随着高扬雄壮的奏乐, 这当然也符合当时的形势, 而当镜头在老蒋伴着潇潇雨声伫立檐下慢慢拉远, 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却轻轻唱起, 一颗泪珠伴在老毛深情的军礼中慢慢滑落。

  影片的配乐和音效整体上厚重沉郁的配乐主旋律不断响起外, 男声哼唱的意外一鸣惊人, 提琴饱含深情的润S, 以及吉他的撩拨心弦都是难得的情绪催化剂。

  在欣赏电影过程中, 乐音和画面分别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 通过不同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乐音与画面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及稍纵即逝的特点, 使观众几乎无法分别对乐音和画面产生的知觉。

  在大力弘扬主旋律时提倡艺术的多样化和不断创新, 促进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开创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

第四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这部爱国影片深受国人热爱和敬重, 它不仅是一部爱国电影, 更是我国难得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意义十分巨大。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着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

  演员使用的微妙之处。

  我看过其他网友写的影评, 有些是我想说的, 有些我想说的他们却没说出来。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演员的使用。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建国大业》中, 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用的全是特型演员。

  也就是说力求与原人物外貌接近。

  而国民党方面呢?蒋介石、宋庆龄、李宗仁等等所有大员, 没有一位外貌与历史相符。

  其中可以品味出一分微妙的感觉。

  从外貌上, 建国领导人力求还原历史, 而手下败将就没有这种待遇了。

  从中, 我嗅到了浓重的政治味道。

  但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客观地看待, 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在没看到电影以前, 许多人以为《建国大业》是部战争片, 毕竟三年解放战争数百万士兵在神州大地上厮杀, 场面一定很大。

  但喜欢战争片的朋友要失望了,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在影片中只是几个小片段, 而横扫江南、挺进西南西北更是提都没提, 毕竟那都是建国以后的事了。

  虽然仅有的几个战争场面时间很短, 但场面确实不小, 遗憾的是这些激动人心的画面全是黑白S的。

  比起战争的描绘, 《建国大业》显然更注重建国前的政

  治, 三年解放战争用不到一小时就交代了, 而建国前的半年却用了一个多小时, 在民主人士的心理活动、政协会议的召开等方面用去很大功夫, 特别是国旗、国歌的讨论与确定都占去了相当多的篇幅。

  当然, 国旗国歌乃国家之本, 使民众了解一下究竟为何定此国旗国歌也当有重要教育意义, 特别是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在有人问及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是否显得陈旧的时候, 毛泽东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时刻有忧患意识”, 此语发人深省。

  在建国前的20多年中, 全国大部分民众包括民主人士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 是出卖国家利益之人。

  在建国前夕仍有许多人有这种顾虑, 担心共产党取得政权后会成为苏联的傀儡。

  显然这部电影的导演因某种原因非常注意突出并化解这点顾虑。

  比如:国民党元老、民主同盟创立者张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 一位女记者问:“他们这些人究竟是本土的革命家, 还是共产国际情报局在中国的代理人呢?”张澜说:“这个时候, (指全国解放在即)说还算是问题吗?”记者:“是问题, 我想知道您的态度。

  ”张澜:“我的态度是, 中共顺应了民意, 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

  ”记者皮笑肉不笑:“成就?”张澜点点头:“对成就”, 记者的怀疑就代表了部分中间派人士对共产党的看法。

  怎么解除这一点顾虑呢?在电影中, 重点表现在三点, 一点是在苏联克里姆林宫的谈话, 当有官员问是否支持中共取得中国的政权

  时, 斯大林说:“我们不能支持托洛斯基派的共产党取得政权, 只要国民党中国承认《雅尔塔协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关乎苏联利益的条约就好(意思是国民党承认外蒙的自立及其在中国东北等地的特殊利益)。

  ”;另一点是, 当解放军打过长江, 南京解放在即的时候, 苏联大使馆跟着国民政府撤退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大使馆反而留了下来。

  第三点是, 局势恶化时, 蒋经国问蒋介石, 是否可以通过苏联与美国的影响与共产党形成隔江而治的分裂局面, 以使国民党政府保存。

  蒋介石意味深长的说:“现在不是南北朝时期, 那个时候中国可以分裂。

  现在, 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谁敢承担这种千古骂名?通过种种巧妙的情节设计, 来突出中国共产党是独立于苏联的中华民族政党。

  电影中, 解放战争过程中, 民主人士曾提议由政协会议选举政府以取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毛泽东说:战争时期, 行不通。

  民主党派人士也认为确实如此, 就搁置了下来。

  当然, 该提议之后就无疾而终了。

  我在想, 如果建国的时候该提议得到实现的话, 是不是新中国会少走些弯路呢?因为民主党派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小生产者、爱国知识分子的利益的。

  如果他们和共产党一起执政的话怎么可能出现对大小资产阶级、红白资产阶级的全面“改造”, 怎么会出现批斗臭老

  九、打倒孔家店、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

  当然, 枪杆子里出政权, 当时的共产党从根本上是与

  传统的社会上层对立的。

  政治理念截然不同, 握有话语权的共产党不会甘心放弃自己“消灭剥削”, 实现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式梦想的。

  当时中国的情况太复杂, 与西方区别太大, 如果民主党派在政府中有强有力的声音的话, 势必会试图打造西式民主, 那样的话中国可能会和现在的印度一样陷入低效率的政府控制下, 或许也可能会出现泰国式的街头政治, 泰国那点人口都红杉军、黄衫军的争个不停, 如果是在中国的话...我都不敢想, 或许真会造成国家分裂也不一定, 恐怕到时候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比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革时期都要多的多。

  如此说来, 还是民主党派在可以强有力控制政权的共产党政府中担任顾问为好。

  如果民主党派当时能充分发挥顾问作用的话, 相信新中国不会走那么多弯路。

  通过这部影片, 让我感悟颇深。

  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 在曲折中向前进。

  我相信, 中国 的电影事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过去与明天。

  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法学10班

  梁雪玲

第五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由中影集团投资、韩三平担任总导演、汇聚174位明星强大阵容的巨献《建国大业》, 终于在祖**亲60华诞前成功上映, 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鸿篇巨作的红S剧。

  该片讲述了从1945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共产党打到以蒋介石为领导的反动派, 积极争取中国各民主党派力量支持, 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共商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建国大业, 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就影片的商业运作来说, 《建国大业》的确取得了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一个奇迹, 据说该片票房突破了四个亿, 网友对该片的评价也是众口一词:好!

  《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 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 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 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影片从抗战胜利首次国共首次和谈开始, 当时国民党在底盘和装备上优于共产党, 于是在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张澜的调和下, 在重庆进行了谈判, 签署了双十协定。

  但是国民党当时一心想消灭我党, 当然不会真的进行和谈, 他们在和谈的掩盖下不断的攻击我党的地盘, 试图消灭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

  所幸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眼光犀利, 看清楚了敌人的真面目, 没有让反动派的阴谋得逞。

  在之后的国共内战中, 我们党的军队以退为进, 农村包围城市, 并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 取得了连连的胜利。

  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断的欺凌各个民主党派人士, 将民盟等有地位的党派实力压榨的无法生存, 不得不投奔我党的怀抱。

  连李济深这样的老国民党, 也因为受蒋介石的排挤, 而和我党走到了一起。

  随着众多有影响力的势力和国民党分道扬镳, 蒋介石老反动派终于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不得不辞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 而代总统李宗仁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不得不和我党进行和谈。

  这时我党在军事上占有, 在国内大势力全部支持的情况下, 当然不会和国民党和谈, 但由于要显得有风范并重视和平, 就像国民党提出了非常苛刻的8个条件, 逼得国民党不得不和我们继续打仗。

  并借机一直把蒋介石等人赶到了台湾去。

  在抗战后期, 我党不仅仅是团结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力量, 我们还要团结商人和企业家, 这一点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好像是在买烟买不到之后领悟到的。

  而且, 我们还要团结各个党派的实力, 包括有虽然失败但是仍有影响力的国民党, 我们的主席不惜牺牲一定的利益, 换取他们的支持, 比如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 我们为了她支持我们国家的建国, 送给了她一套非常好的房子做福利院。

  为了赢得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支持, 我党不计前嫌, 给了他们的领袖李济深一个国家副主席, 虽然他在广州发动的“四一五”政变杀害了我们很多共产党的同志。

  影片的最后, 当1949年开国大典举行的日子, 在台湾躲着的蒋介石还妄图对我们进行轰炸, 但是在历史不可逆的洪流之下, 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反动的念头

  两个半钟头下来吸引我的却不是华丽丽的明星阵容, 而是末尾处最为朴素的纪录片片段, 而此片所描述的正是中国为迎接光明而走过的黑暗曲折之路。

  其中有一些片段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分裂国家就是千古罪人”, 这句话蒋介石说了, 毛主席说了, 民主党派也说了。

  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而这句话, 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个真实反映和总结, 也恰恰是对现实中国情况的一个映射和决心。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无论国共如何战争打得多么的激烈, 毛蒋双方也从未有分裂祖国的想法, 更何况如今的和平年代, 中国的领土更是不可分割。

  无论西藏, 台湾还是南沙群岛都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血脉相连, 没有人能够承担的起分裂国家的罪名。

  60年前的人并不怕鬼, 他们朝气蓬勃, 充满信心, 他们反对内战, 呼吁民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 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李先生赔上了一条性命, 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正义是杀

  不完的, 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 闻一多《最后的演讲》

  我们看到闻一多先生的慷慨激昂, 看到民主党派人士的积极努力, 看到毛周的礼贤下士,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那就是建设一个民主的新中国。

  今天的我们, 同样也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那就是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新中国, 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一岁的生日, 国家日益富强, 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 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 时刻保持警惕。

  用我们的血肉, 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 永远前进, 再前进, 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建国大业》影评(精选5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处理。

0人已打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4-2022 花都知识网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19020844号-1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 pzzhd.com公安网备|Sitemap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来源自网络,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