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作文(精选40篇)
18阅读 0评论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范文精选3篇(全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范文精选3篇(全文)”的详细内容: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篇1校园题材小说是展现校园生活与师生思想情感的小说,作品多以学生和教师为表现 ...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范文精选3篇(全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范文精选3篇(全文)”的详细内容:
校园题材小说是展现校园生活与师生思想情感的小说,作品多以学生和教师为表现对象,呈现出校园多彩的生活风貌与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它与军事题材小说、公安题材小说、武侠题材小说等一样,已成为当代小说题材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如王蒙《青春万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喻杉《女大学生宿舍》、张者《桃李》、韩寒《三重门》、刘醒龙《天行者》、饶雪漫《沙漏》、郁秀《花季雨季》、贾童《年年年华》等,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的表现大学校园生活,有的描写中学校园生活。作品或表现青春岁月的激情理想与痛苦迷茫,或揭露校园人文的精神蜕变与理想坚守;或批判反思,或追忆眷恋,共同组成了校园生活的多重协奏曲。新世纪的甘肃文坛涌现出许多反映校园众生相的小说作品,如尔雅《蝶乱》、史生荣《所谓教授》、徐兆寿《非常日记》、赵剑云《阳光飘香》、王文思《迷爱》等长篇小说,还有一些校园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一起构筑起甘肃小说园地里独特的“校园风景线”。
甘肃作家毓新的《绿如蓝》是一部反映中学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富有地域特S的西北贫困县沉木作为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围绕沉木县高中的招生、学习、生活、高考等校园事件,塑造了鲜活生动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形象,展现了极具时代气息的社会风貌。作品详细地展现了西部贫瘠大地上高中学子们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活和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可以说,《绿如蓝》是西部贫瘠土地上孕育的精神甘霖,它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份优化生命、磨砺意志、升华理想、陶冶情操的思想佳酿。
一、现实的艰辛苦难与作品的精神光芒
《绿如蓝》展示了极具时代气息的校园生活,它没有一些校园题材小说中灰暗、颓废的S调,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奋勇向前的人生追求。《绿如蓝》潜藏的巨大“精神能量”不仅来源于作品中塑造的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还来源于作家对艰辛苦难的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精神光芒的发掘。
小说中的沉木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又干旱贫瘠,持续干旱常使庄稼欠收,有时甚至颗粒无收。“道路两旁的山地里,豆子、小麦全长得侏儒似的,根部显出焦枯S泽,远处的沟沟岔岔间,虽然挣扎着些许树木的绿意,更衬托出季节的枯寂和荒凉。”这就是作品展示的农民的生存空间。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逐渐走进了荒凉背景中顽强生活着的人们:基层代课教师的收入微薄,生活穷困,高中老师任务繁重,居所逼仄;高中学生宿舍简陋,条件艰苦;农民生活窘困,艰辛度日。虽然这片土地贫瘠、枯寂、荒凉,但是这里的人们怀有梦想和希冀。人们历来崇文重教,在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是啊,祖先是儿孙的根,历史是现实的根--沉木大地眼前的一切,包括贫瘠的地貌、独特的人文、辉煌的教育,等等,如果追本溯源,都应该能找到其发达根系的吧。”从汉代儒生聚徒讲学、隋唐科考中举、明清沉木书院一直到现代教育中的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作品有意从纵向展现了沉木县人重教乐学的历史渊源,从而增强了所叙述故事的历史纵深感。其中不仅有先辈、祖辈、父辈、老师们曾经的更加艰苦的求学生涯,还有年轻一代在条件有一定改善时的刻苦学习与艰苦生活,沉木的重教兴教的精神代代相传、层层相续。历届县领导重视教育,校长重视学生,教师重视教学,学生乐学勤学,家长竭力供给。沉木县处处皆见重教之风。学校的校门、图书馆、食堂、教师办公室,县里的展览馆、书院、居室等,到处都有兴教促学励志的对联;每逢周末或节日,高中学校的校门口都会站满来自偏远乡村为孩子送生活必需品的家长;沉木的教师尽管生活艰苦,但依然诲人不倦,其言其行让人肃然起敬。小说中“阴沉木”的叙述也以隐喻的方式显示了沉木师生坚韧顽强的美好品质和刻苦奋进的精神追求。物质的贫困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匮乏,贫瘠的物质条件与肥沃的精神土壤恰恰构成了小说叙事的艺术张力,让读者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审美体验。
《绿如蓝》塑造了一群勤奋刻苦、善良纯朴、坚强乐观的学生形象。章第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他曾是沉木县的中考状元,后来成为全省高考文科状元。章第中初中刚毕业时,就在学习之余训练爬锅、挖灶、挑水、洗衣、扫屋、铲草等独立生活的技能,帮助年迈的奶奶倒水、漱口、洗手、擦脸,他时刻能体味到家族曾经的苦难与亲人现在经受的甘苦。他生活朴素,思想独立,闲时热爱阅读文学名着,热心于文学创作;他品德纯洁,挚爱恩师,将高考状元的奖金送给了孙映雪老师的遗孀与有病的孤女。章第中身上有祖辈的勤俭刻苦,有农村少年的善良朴实厚道,还有整个沉木县学子的拼搏进取。曹鹏炜乐观勤奋,学习优异,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又改嫁,由年迈的爷爷拉扯成人。他的高中生活简朴至极,午饭顿顿沙洋芋,晚饭锅锅揪面片。除买煤油,他把学校发放的生活费全部省下,以备上大学之用,在寒暑假则去饭馆做杂活挣一家人的零花钱。天理佑弱,天道酬勤,曹鹏炜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田园静长得苗条秀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肯服输,坚毅友善,乐于助人,将学校的补助偷偷捐献给外校两个父母双亡、家庭贫困的兄妹。温捷雅娟秀而自尊自爱,懂事勤奋,虽败而不气馁,她与章第中的爱恋之情纯洁真挚。这些高中生大多处在尖子班,他们经历了开学初的兴奋激动、思亲恋家、压抑失眠、焦躁烦闷、逆反冲动,也经历了适应高中生活后的沉静稳健、热情积极、乐观奋进。正如小说中所 展示的:“绿如蓝--平淡而激情昂然,艰苦却积极向上。”就是高中生活的精神写照。作品体现着一种不屈服于苦难命运、昂首奋进向前的人生理想。在当下校园文学泛起的“坏蛋是怎样炼成”、“师生畸恋”、“恶魔”叙事、“力比多”叙事等写作思潮中,《绿如蓝》给读者展现了一批自强自立、刻苦坚韧、纯朴可爱的当代青年成长的榜样,无疑是校园题材写作中的一泓清流。
《绿如蓝》塑造了一群生活艰苦清贫,却敬业爱岗、诲人不倦、正直高尚的教师形象,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孙映雪老师是老三届高中生,家里孩子多,生活一直比较困难,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心无旁骛,专心从教,时常关心学生。他的“丢垃圾”、“羊碰头”、“王婆卖瓜”等教学策略与方法亲切有趣,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欢迎。他不仅语文教得好,课余还创作、发表旧体诗。他淡泊于职称名利,漠然于领导检查,愤激于劳民伤财的“示范验收”,因受不了被人冤屈之辱,骑车回家途中遭遇车祸身亡。杜仲老师的生活捉襟见肘,母亲多病,全家数口一直挤在两间狭小的教工宿舍,在生活的重荷下勤勉工作。班马老师曾经一边读高中一边照顾上小学的侄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作品中的其他老师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求才若渴精心管理的校长刘百泉、勤奋敬业爱校如家的李伟民、声音娇嫩甜美的师柔荑、青春时髦又能干的苗娟秀、感情不太专一的吕梁山等中学教师,命运坎坷、生活清贫的周圆的爷爷、周圆的父亲等代课老师的形象。此外,作品塑造了一群勤劳坚强、慈爱真诚、简朴厚道的家长形象,如等到孙子考上大学才死而瞑目的曹鹏炜的爷爷、曾经高考受挫而每天为儿子担心惶恐的章太华、孩子有网瘾后下跪乞求的母亲以及在校门口为孩子们送给养的家长等。
“这片土地在贫瘠、枯寂、荒凉的同时,又无处不充盈着古老、神秘和坚韧,仿佛一个尽管困窘潦倒却极具内涵的汉子,让人不能不产生由衷的敬佩和赞叹。”“在沉木县,凡是从高考的硝烟中厮杀过来的,无论迟早,无论成败,谁人未曾书写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呢!”可以说,《绿如蓝》是沉木社会的发展史,民众的生活史,也是沉木学子的奋斗史、沉木教师的奉献史,作品处处流露着作家对这片养育沉木人的西部土地的热爱,是献给黄土地及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精神的赞歌。
二、单纯的魅力与单纯的风险
一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够让读者不断地回味、延留。优秀的作品时间愈久远,愈能散发出艺术的醇香。《绿如蓝》像众多校园题材的作品一样,具有清新、明朗、单纯之美。这既能诱发出艺术的魅力,又暗藏着艺术的风险。首先是作品反映内容的单纯性。作品基本上以人物的刻苦学习为中心,以三年高中生活为表现重心,因此呈现为一种单纯的美感。因为S调相对单一,所以情感思想表现自然纯净,更好地表现了作家的创作理想。《绿如蓝》的“绿”代表着青春与生命,代表着健康与活力,也代表着希望与理想。“绿”是小说的基本S调,当然其中也晕染了些许的其他S彩,如黄土高原生活的泥S、家族苦难的暗S、基层教师生活的灰S、堕落自杀者的血S等。其次,主要人物选择的单纯性。作品主要围绕章第中来展开的,其行踪链接起了田园静、温捷雅、刘流长、曹鹏炜、花公子、杨琴、祁晓春、茹森林、王春光等同学形象,引出刘百泉、李伟民、老班、马达、仲先生、孙映雪等教师形象,还引出章太华、沈淑英、鲁伟祺、盆娃爷爷、周圆父亲等家长形象,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缜密的叙事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诸多内容汇聚在品学兼优的章第中的焦点视域之下,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自杀学生、辍学学生、复读学生、基层教师等边缘型人物心理的深入开掘。其三是情节冲突的单纯性。作品所写事件主要集中在上一中还是上二中的选择、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的权衡、一中与二中的竞争、复读还是辍学的考虑、老师上课的特点等,这与校园题材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情节安排受到学校常规的校历安排、高考经验总结思维的限制有关。作者在创作中应当重视圆形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心灵辩证法的思考。小说情节应多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或者性格间的冲突,这样才能增强典型形象的艺术魅力。的确,如何在众多的校园题材创作中建构出一个意蕴丰厚、风格独具的艺术世界,应当是校园题材作家的审美追求。此外,小说叙述话语与修辞技法有一些文人化的痕迹,一些描述并不完全贴近生活的本真。作家应当回到生命存在的“现场”与“气场”,而不应固守“语言的堡垒”。
当然,瑕不掩瑜,《绿如蓝》在农村教育题材选择、青春奋斗主题的开掘与表现方面是风格别具的。“沉木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步,沉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缩影。”毓新以高中生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长篇小说《绿如蓝》,让读者重温、重识了西部农村的高中生活,激励着更多的学子以无悔的青春为美好理想而拼搏,呼唤着人们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关注西部贫困地区孩子的成长。在社会思想转型的当代,在民族精神建构的当下,《绿如蓝》所蕴蓄的思想价值与散射出的精神光芒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章:校园舞蹈选材更应贴近校园生活
2014年十月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中提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 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 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 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 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从习主席的话中可以看出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一部好作品的选材应当从人民生活中去探索发现。那么在校园舞蹈中亦是如此, 我通过在《第九届荷花杯校园舞蹈比赛》的赏析中发现不少舞蹈作品与校园舞蹈的本意要求背道而驰, 反映出职业舞蹈现象, 把校园舞蹈的空间应着重于校园而变成了舞台。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校园题材舞蹈作品创作应以学生情感和校园生活中的发生与发展为创作源泉。这一类舞蹈作品的创作选材应善于发现校园里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闪光点, 再从完善舞蹈作品结构, 优化舞蹈作品内容, 发展舞蹈动作语言, 适当的运用道具去推动情节发展, 达到舞蹈作品需要呈现的主题思想, 以此创作出能反映当代校园学生的精神风貌、青春气息以及适合学生表演的舞蹈作品。校园舞蹈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 应该把校园文化聚集在以学生而不是老师为主导的校园活动, 回归到校园本身, 或许这样的校园舞蹈题材才会形成有别于舞台舞蹈的新样式。
第二章:校园生活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在平日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 谈到校园舞蹈题材的作品创作时提及最多的就是关于舞蹈选材的问题, 其实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不只是在课堂中学习, 在学校学生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发光点能作为我们的创作源泉。那是什么样的作品取材能够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的闪光点呢?我将结合《第九届荷花杯校园舞蹈比赛》中的作品从舞蹈题材的分类、如何选择舞蹈题材以及从别致的题材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节 舞蹈题材的分类:
生活是舞蹈题材的唯一供给者, 人类的生活现象, 瞬息万变, 气象万千, 那么可以看出人们生活范围有多广阔, 舞蹈的选材范围也就有多广阔。在万象包罗, 丰姿多彩的校园舞蹈生活现象中, 我概括和提炼将这次第九届荷花杯校园舞蹈比赛作品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关于现实生活的题材2、描述自然景物的题材3、反映历史的题材4、神话传说寓言类题材。这四类题材包含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内在思想感情和人们在生活中的劳动、爱情、生产、战斗、美与丑、善与恶等各种现象。在校园舞蹈比赛中现实题材方面的作品有:《那一片阳光》、《天梯?梦想》《相依唯梦》、《辞母》、《老夫老妻》等;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有:《霓裳迂旋》、《脊梁》、《方志敏》、《蒙古骑兵》、《再唱山丹花》、《八班教室》等;神话题材内容的作品是凡古今中外反映人民理想和愿望的美好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都属此范畴之内。这次比赛中关于神话题材的作品有《山水游》《游园惊梦》、《传说》、《龙的传人》、《膺人》、《迁徙》、《繁炫妙引》等;表现自然景物的题材也十分丰富多姿。凡花鸟鱼虫、风云水月, 都可以成为传情寓意的各种信物。如:《细雨醉竹》、《谷雨》、《蝶恋花》、《一篓秋》等。
第二节 如何选择舞蹈题材
校园舞蹈题材的选择, 我认为编导因考虑到以下两方面(1)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2)是否可以采用舞蹈艺术手段来表现。舞蹈题材虽来源于生活, 但并不代表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当作舞蹈题材。任何的舞蹈都是编导从他的观点与立场出发, 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得强烈的感受后才去选择能激动人心的事物作为自己的题材。但往往许多编导容易在选题材时出现偏差, 题材过分“自我”而偏离“现实”。在选材中, 盲于从自身角度出发, 忽略了题材本身赋予的内涵。题材或许是表达相敬互爱的内容为主, 编导为求创作个性的与众不同, 最后演变成了另一副无积极意义的内容, 与表达的主体相差甚远, 这就是编导在题材的理解和把握上没有把社会意义始终贯穿且忽略大众专注小我的现象。习主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 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 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因此, 舞蹈作品总是影响着千百万人, 在舞蹈创作的选材中无论其类别和大小, 都应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其次, 除了具有积极向上的题材外, 编导还必须考虑该题材是否适合用舞蹈艺术手段来表现, 简明扼要的说就是需要用舞蹈形态动作来表明那些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最激动人心的事物和情感。舞蹈艺术这两个主要特征, 犹如两把选材的标尺。凡是适用于舞蹈表现的题材, 必须是通过人体的外在动态去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是用无声的语言――舞蹈动作来传情达意的。在这次舞蹈比赛中获得艺术院校组作品金奖的《脊梁》就是成功的例子, 在舞蹈选材上用山东秧歌的素材表现泰山挑夫, 塑造了山东人豪迈、沉稳的形象气质, 挑夫们风雨无阻, 哪怕这个职业没落了, 他们还在坚守, 这是一种担当, 说得更深一点儿, 是文化传承。而挑夫这一形象本身就具有着强烈的“动态性”从《脊梁》中可看出编导更加重视舞蹈动作、语汇的突出性, 比如上升的力度、脚下的力量、后背的隆起, 从这些肢体动作去表现泰山挑夫的质朴、和担当精神。它是一部既有鲜明的“动态性”、强烈的“抒情性”又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好题材。
第三节 别致的选材脱颖而出
舞蹈选材的别致, 能让其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出新出彩、唯我独有”是创作者永恒追求的目标。比如获得这次比赛总分第一的《咿板嘟》, 选取了具有独具一格民族风情的哈尼族舞蹈风格进行编排, 舞蹈以哈尼人的“竹筒舞”为元素进行提炼, 丰满, 欢快的舞步、清脆的竹筒声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爱尼姑娘对生活的热爱, 对乐观的民族精神的传承, 塑造出爱尼人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存状态和千年轮回的民族精神。从质朴生动的舞蹈语言中描绘了一幅浓郁的民风情韵画卷, 它的“别致”来首先源于很少有人去探索发展的哈尼族少数民族舞蹈, 在这次比赛中是唯一一个哈尼族舞蹈再加上以竹筒作为舞蹈道具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 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由此可见, 在题材的选择都需要在“新”上面下功夫。编导们可以在常规题材和形式上出新, 最终达到“新颖别致”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选材的新颖别致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它是编导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才华经过长期积淀的一种呈现, 它同样也是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创新与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校园舞蹈创作选材过程中编导一定要着眼作品立意高度是否具有社会积极意义、能否用舞蹈艺术手段来展现作品内涵以及试用新颖的表现手法来展示作品, 始终应贯穿以体现当代学生真、善、美与积极向上的的精神风貌, 突出校园特点和韵有独特风格的舞蹈作品为主, 与此同时编导还应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触感、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具有突出校园文化、弘扬校园文化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 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双白, 《舞蹈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11月1日
[2] 何瑞涓, 《校园舞蹈应回归到校园》, 中国艺术报, 2014年8月4日第001版
戏剧与德育同行, 戏剧与美育相伴。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陕西省第二届校园(大学生)戏剧节”, 于2009年10月15日在渭南师范学院拉开帷幕, 11月25日在长安大学落下帷幕。参演院校达17所, 专场演出20台, 演出剧节目50余个, 参演学生近千名。在为期30余天的日子里, 在校园舞台上下, 莘莘学子们在自己的节日中尽情地挥洒青春的热情与欢乐。
本届校园(大学生)戏剧节参演剧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有展示校园生活的青春故事, 有改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有反映军校题材的军旅生活, 有刻画大学生支教偏远山区的动人画面, 有取材学生家乡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感人故事。从总体上看, 众多的参赛剧目在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成为本届戏剧节的看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原创剧目的多样化
鼓励大学生们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 在舞台上创造出独特的表达, 是举办大学生戏剧节的初衷。相对于上届大学生戏剧节, 我们欣喜地发现, 本届大学生戏剧节在创作、演出、舞台呈现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无论是原创剧目还是对经典名剧的重新演释, 都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们对生活的思考, 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作品仍是本届校园戏剧节参演剧目的主体。青春励志话剧《紫藤花开的日子》(陕西科技大学演出), 描述了家境贫困的大四学生管勇在大学毕业前夕, 遭遇了“保研”失败、学费被骗、爱情终结等一系列打击后, 整日沉迷于网吧, 母亲来学校找他也躲着不见。在辅导员和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和耐心帮助下, 在好朋友小耗子不幸身世及为帮他不慎触电而亡的触动下, 管勇终于从颓废中走出, 勇敢面对自己和生活, 找回了男子汉的自信和人生的目标, 重新站了起来, 开始走向新的生活。该剧主题突出、情节真实感人, 演员表演淳朴自然, 把当代大学校园生活演绎得生动多彩。
话剧《我和你, 在一起》(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话剧团演出)取材于西安交大的校园生活, 是一部以交大人为创作原型, 并在交大学生话剧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排练下, 集体创作完成的原创剧目。该剧艺术地再现了一群活泼可爱、性格各异的当代大学生, 带着初进大学校门的懵懂, 在经历了一系列迷茫和选择之后, 在饮水思源的这片土地上, 热情奔放地开始书写着属于每个人的青春故事, 反映了他们对友情、爱情、责任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该剧在演出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元素, 并与剧情结合得十分紧密, 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的作用, 使观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话剧《友情, 永不逝》(咸阳师范学院演出)、《三零八宿舍的几个瞬间》(渭南师范学院演出), 分别以大学校园生活为背景, 前者以大学生张峰的生活、情感为主线, 展现了大学生的舍友情、学友情、师生情和爱情, 以及在大的灾难面前显示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表现了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心理成长过程。后者描写了共同生活在一个宿舍的五个女生, 在对待人生、生活和事业等方面的态度和追求。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当代大学生充满理想和乐观的精神世界以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人看后对当代大学生有了新的认识, 让人充满希望和感动。
音乐剧《大山的呼唤》(西安工程大学演出), 讲述了女大学生李小涵毕业后放弃家里为她安排好的舒适生活, 毅然奔赴贫困山区支教, 在山洪来临时为抢救学生而被洪水卷走的感人故事, 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大学生成长为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成熟蜕变过程, 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该剧采用音乐剧的形式来表现, 让人眼前一亮。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音乐, 让人在观赏剧情的同时, 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小品《琴声》(宝鸡文理学院演出)讲述了一位农村出身的女大学生和男友在旅游时, 碰见自己的盲人养父在拉琴卖艺挣钱。爱慕虚荣的她借故支走男友并呵斥养父离开, 无奈中养父拿出积攒的一袋子零钱交给她准备离开, 受到良心谴责的她懊悔不已, 跪在养父跟前请求宽恕, 感恩之心此刻油然升起。学生演员的精彩表演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感慨万分。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父亲对养女的无限呵护和关爱, 赞美了人世间父爱的伟大和宽厚之心。此外, 还有诸多参赛院校演出的原创剧目, 恕不一一赘述。
二、前卫的戏剧观念和艺术创新能力
在本次大学生戏剧节上, 由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多出先锋话剧, 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成为演出的一大看点。先锋话剧以其大胆前卫的观念、独立反叛的立场、勇于创造的激情、不断实验的方式, 领异标新, 实现着其思想的深刻性、精神的先锋性、形式的探索性, 对当代话剧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话剧界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为我省戏剧艺术的整体发展涂抹了一笔亮S。
先锋话剧《光着脚去追梦》(西安电影培训学院演出), 叙述了在浮躁喧嚣的都市里, 四个怀着梦想的青年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想变得美丽漂亮的、想成为贵族富豪的、想成为大艺术家的、想当飞人的……一系列梦幻之后, 带给人们一系列启示:梦想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该剧创意大胆, 构思巧妙、立意颇新, 充满了喜剧S调和荒诞韵味, 作品反讽反叛的另类主题也充分得以呈现, 显示了大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敏锐洞察力。
话剧《桃花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演出), 是台湾戏剧家赖声川的戏剧作品。该校学生作者对剧中部分内容进行了改编加工, 增强了作品的现实针对性, 保留了原作强烈批判现实的思想锋芒和平民立场, 体现了学生自己的风格, 使全剧得以在矛盾中推进, 在自嘲与反讽中显现了他们对自身的超越, 呈现出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此外, 在一些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中, 也有明显的荒诞意味, 如学生改编演出的小品《疯狂的变异》、《空城歌友会》、《昭君出塞前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演出), 小话剧《白雪公主》(陕西国防工业学院演出)、《我不是天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演出)等, 这些作品构思巧妙, 语言幽默风趣, 表演夸张搞笑, 以喜剧的手法表达了大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
“大学生们显示出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才华, 使我们专业的艺术工作者感到一种挑战, 现在看来我们在很多方面显得有些墨守陈规了。有些作品充分显示了创作者的超前意识。同学们用现代手段诠释古代故事, 显示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刘远在谈到大学生们创演先锋话剧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三、演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剧
在本届大戏节上, 一些走向成熟的校园话剧社团在搬演经典作品时, 注入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解, 用 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经典, 创新了讲述和呈现方式, 为经典剧作带来了别样的新意。
歌剧《党的女儿》, 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民族歌剧经典作品。剧中一些优美的唱段曾经深深打动着广大观众, 是一部红S经典中的当代优秀作品。本届大戏节上由安康学院搬上舞台重新演绎这部经典剧目, 这在陕西省校园戏剧节尚属首例。该剧以其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 精湛细腻的壮美风格, 展现了革命先烈们曾经度过的艰难岁月, 让人们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安康学院艺术系师生本着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这部歌剧进行了再加工, 不仅向我们再现了这部歌剧的精华, 更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新意。
西安培华学院的同学们排演的经典话剧《原野》片段、西安欧亚学院的学生演出的移植话剧《女店主》, 同学们在准确把握原著思想内容、主题风格的同时, 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 演员表演富有激情, 尤其是语言台词功力不俗, 值得称道。他们对名作内容的独特理解、主题把握、表现方式和表演水平等, 令人刮目相看。另外, 西安工程大学学生改编的《孔雀东南飞》、《奋斗》等, 均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 既显示了同学们对经典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前卫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难能可贵的是西安医学专修学院学生演出的秦腔独角戏《荒郊义救》和秦腔经典剧目《周仁回府?哭墓》片段, 扮相演唱颇为出彩, 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继承。
四、专家现场点评与精彩互动
专家现场点评与学生互动是本盾陕西省校园戏剧节活动的一大特点。每场演出结束后, 均由专家评委进行当场点评, 在肯定他们演出成功的同时, 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起到了现场传授戏剧知识的作用。同时, 评委即兴登台与同学们互动, 演出精彩唱段和拿手绝活,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收到了“言传身教”的效果。
连任两届大戏节评委、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丁科民评价:“本次戏剧节上的参赛剧目表现手法多样, 比上届戏剧节有所拓展, 出现了歌剧、音乐剧、戏曲等。尤其是音乐剧, 如《爱的谎言协奏曲》(长安大学演出), 能够把音乐作为一剧的主体, 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还是相当不错的。有些学生已经显露出一定的创作才华, 将来有望加人专业的戏剧队伍, 我们对陕西戏剧的明天充满信心和希望。”
陕西省校园(大学生)戏剧节的成功举办, 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大家普遍认为:正是有了校园戏剧节这个载体, 校园戏剧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陕西科技大学的老师提出“文化校园”的概念, 认为应该让文化笼罩在校园之上, 在学校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不仅有益和谐校园, 更加有益和谐社会。因此, 要将校园戏剧活动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常态活动之中, 使校园戏剧节起到“文化校园”的作用。我们的理想在校园戏剧舞台上放飞, 是大学生们共同的心声。一些校园剧社给校领导写报告称:校园戏剧活动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戏剧艺术方式开启心智、培育素养、凝聚人心是最好的课外教育途径。
通过观摩大学生戏剧节, 在感受大学生活跃而富有想象力的思维给我们带来新鲜创意的同时, 也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引起我们的思考。首先是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大专院校仍处于弱势地位。本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只有少量戏曲选段的演唱, 说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在大专院校立足乃至发展壮大的任务还很艰巨。其次, 大学生们在创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多源于同学们对戏剧创作规律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建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读一些戏剧作品, 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实践中探索创作规律, 再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体现在作品中。期望在我省以后的校园戏剧节中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