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身边的事作文450字(通用50篇)
28阅读 0评论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精选3篇(全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精选3篇(全文)”的详细内容:参加父母的交换篇1【摘要】本文着眼于新农保政策对农村传统家庭的子女转移支付的影响,探究新农保对之是否有 ...
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精选3篇(全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精选3篇(全文)”的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着眼于新农保政策对农村传统家庭的子女转移支付的影响, 探究新农保对之是否有挤出效应, 从而了解新农保政策是否能真正缓解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困境。
【关键词】新农保;子女转移支付;补贴力度
一、理论模型
子女转移支付的利他主义和交换主义。子女转移支付的动机有利他动机和交换动机之分。如果子女转移完全是利他主义的, 那么公共转移支付将挤出子女转移支付。如果子女转移支付存在交换动机, 那么挤出效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即使利他动机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存在。利他动机最早由Bcker和Bam(1974)提出, 这个模型中涉及到了效用的问题。子女的效用UK, 取决于自己的消费CK和父母的效用UP, 老人的效用取决于自己的消费CP, 所以:UK=UK(CK, UP(CP))。
子女和父母的效用都受到自身预算约束的限制, 子女的消费要等于子女的收入IK减去转移支付给父母的部分T;父母的消费等于自身的收入IP加上从子女那里获得的转移支付T。所以要达到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就要考虑内部转移支付的数量, 以实现每个成员最佳的消费情况。公共转移支付是强迫收取一部分子女的收入, 将之转移给老人。如果公共转移支付使得家庭总收入不改变, 那么为了维持子女自身的收入, 以达到最优的效用水平, 子女私人转移支付将被公共转移完全挤出。但Bernhein et al.(1985)and Cox(1987)提出, 如果转移支付仅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服务交换, 挤出效应就可能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子女转移支付可能是为了确保自己将来能够继承遗产或者作为一种服务和资金的交换(Cox, 1987)。此外, 由于给予父母支持会增加自身效用, 或者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子女会转移一定的收入给父母。而在完全交换主义动机的情况下假设, 父母和子女并不在意对方, 子女在小的时候向父母贷款, 用以自身的开支, 等成年之后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还钱给老人。假设公共转移支付没有改变下一代的总体生命财富(life time wealth), 但是增加了老年人的总体生命财富。这将相当于使年轻人的现有收入降低, 但是消费水平并没有改变。因此, 按照完全交换主义理论, 社会保障造成的公共转移支付将导致更多的子女转移支付。
二、数据和变量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1年数据。CHARLS全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 覆盖150个县级单位, 450个村级单位。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拥有子女的, 户口所在地为农村的60岁以上CHARLS受访对象。经过筛选最终确立有效样本数为5704人, 其中男性人数为2791, 女性人数为2913。
(一)新农保参与及其收入状况
针对新农保, 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老年人是否参与了新农保, 二是新农保的月收入是多少。因此首先定义哑变量par_N R SP表示样本个体是否参与新农保, 如果样本没有参加新农保, 则par_N R S P=0, 若样本参与新农保, 在par_N R SP=1。N R SP表示新农保月收入金额。根据调查结果, 有27.30%的人参加了新农保, 而72.70%的人并没有参加新农保。可见2011年新农保在农村还没有推广开来,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参加了新农保。根据国务院新农保政策规定,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因此, 老年人收到的月新农保补助以55元居多, 大部分人的新农保月收A9布在51到60元之间, 占有新农保收入样本的74.86%。由于大部分人集中在这一区间, 所以在下述分析中, 这里主要考虑的变量为是否参与新农保。
(二)子女转移支付收入
子女转移支付, 主要是指没有居住在一起或者居住在同一个院子但是经济独立的子女给父母的资金支持(物资折算成资金)。研究子女转移支付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父母是否收到子女的转移支付, 即转移支付的概率:2)父母收到子女转移支付的总值:3)父母收到子女转移支付的净值, 即父母收到的转移支付减去父母给子女的转移支付。父母是否收到子女转移支付的变量表示为par_pritrans。当pak_pritrans=0时, 表示的是父母没有收到子女的转移支付, 当par_pritrans=1时, 表示父母收到了子女的转移支付。
子女给父母的转移支付包括四部分内容, 分别是定期资金转移(Regular Monetary Support)、定期实物资助(Regular In-Kind Support)、不定期资金转移(Non-Regular Monetary Support)、不定期实物资助(Non-Regular In-Kind Support), 分别用变量RM、RI、NM、NI来表示这四项转移支付。每个样本成员分别接受来自不同子女的转移支付, 用k=1, 2, …表示该样本子女的数量, 则该样本接受的:
所以, 样本最终获得的年个人转移支付(Private transfer)可以表示为(这里的Pritrans表示转移支付总值):Pritrans=R_tran sfer+N_tran sfer。
同样, 由父母向子女的转移支付也以相同的方法计算, 同样求出父母流向子女的转移支付, 这里用tran s_p_c表示。所以, 父母一年获得的净子女转移支付为:net_trans=Pritmns-trans_p_c。
在总体样本中, 有52.03%老年人获得了子女转移支付, 其中子女转移支付数量在1-500元区间的较多。总体上来说, 子女转移支付的均值为1294.06元, 净子女转移支付的走势与总子女转移支付相近, 分布人数最多的区间仍是[1, 500], 并且随着转移支付数量的增减人数逐渐递减。总体上, 每年净子女转移支付的均值为1085.59元。
(三)其他影响子女转移支付的因素
其他影响子女转移支付的因素主要从四方面考虑: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统计信息、SES、健康状况以及子女信息。基本统计信息包括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分为“同居”和“独居”, 其中“独居”包括分居、离异、丧偶和从未结婚。SES包括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为了观测样本的受教育情况, 将教育水平分为“文盲”、“未读完小学”、“小学毕业”、“初中”、“高中及以上”5个档。经济状况由个人劳动收入和个人转移支付收入组成, 个人劳动收入包括工资收入, 个人转移支付收入包含了除子女转移支付和新农保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和私人转移支付。
健康状况主要是由两个指标构成, 一是自评健康状况。另外一个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主要来自两方面, 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包括穿衣、吃饭、洗澡、起床下床、上厕所、控制大小便行为和IA D L(in strum 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包括做家务、做饭、买东西、理财、自己吃药。只要有任意一项日常行为由困难, 就认为有日常行动困难。子女信息包括共同生活子女个数和在外居住子女个数。教育水平分为“文盲”、“未读完小学”、“小学毕业”、“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6档。距离由远及近分为“家里但是经济上独立”、“同一个院子或者相邻的院子”、“本村/社区的其他房子”、“本县厂市的其他村/社区”、“本省的其他县厂市”、“外省”和“国外”。
总体上看, 参与新农保、未参与新农保总体的样本分布特征为:样本的平均年龄在69岁左右, 51.9%为女性, 有配偶的老年人占72.9%。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并不乐观, 人均劳动收入为1289.77元, 而通过转移支付获得的收入与劳动所得相近, 为1086.08元(不包含子女转移支付和新农保)。其中工资收入为O的老年人有5301人, 占到绝大多数, 可见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通过来自家庭的集体劳动收入或子女补贴, 二是通过来自政府和他人的转移支付。农村老年人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 文盲比重最大(44.7%), 其次为小学毕业(24.5%)。
此外, 可以发现, 目前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其劳动收入要明显高(参加新农保的样本均值为1561元, 而未参加的为1195.91元), 转移支付收入也要高一些。可能劳动收入或转移支付多的人所在的村子整体发展好一些, 社会保障体制要更为完善, 新农保普及程度可能也就越高一些。从子女层面讲, 在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中, 有孩子的子女个数平均要高一些, 由此可以推测, 新农保是一种子女的替代品, 当子女拥有自己的孩子之后, 老人的关注会减少, 老人更需要新农保的支持。
三、实证分析
新农保如何影响子女转移支付。本文将分别采用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的影响, 子女转移支付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分别是子女转移支付概率、净子女转移支付数量和总子女转移支付数量。由于父母是否获得子女转移支付为二元哑变量, 而不是连续变量, 所以采用Probit二元因变量模型以减少内生性问题。用i代表每个老年人, 加入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项∈, 其潜变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通过研究对子女转移支付概率的Probit回归结果。总体上, 如果老年人参与新农保, 则其获得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增加。根据对子女转移支付总值的Tobit分析结果, 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获得子女转移支付总值要增加60.9%左右。参与新农保使老年人获得子女转移支付净值增加59.0%。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数量的影响与对子女转移支付概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都具有促进作用, 说明新农保政策并没有挤出子女转移支付, 反而还挤入了子女转移支付。
在子女层面, 在外子女个数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在外子女个数为4左右时, 老人获得转移支付的概率最大, 大多数老人的在外子女个数没有超过4个(在外子女个数小于等于4的样本占81%左右), 所以认为随着在外子女个数的增加, 子女转移支付概率也增加。控制了在外子女个数之后, 可以看到, 高学历子女的个数越多, 老年人越有可能得到子女转移支付, 得到的转移支付数值也越大。同理, 控制了在外子女个数之后, 居住在外村、外市或者外省的子女个数越多, 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越大数量越多。控制了在外子女总个数之后, 在外儿子的个数对转移支付概率和数值的影响都不显著, 可见外在子女的性别对子女转移支付概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的在外子女个数情况下, 每增加一个共同居住的子女, 子女转移支付净值将下降76.3%。可以看出, 住在一起的子女和在外子女对老人的转移支付有代替作用。
四、结论
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主要依赖子女转移支付, 但是其情况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本文研究显示, 如果老年人参与新农保, 则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将增大, 子女转移支付的总值和净值也将增大。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已婚、共同生活子女个数增加, 或者有孩子的在外子女个数增加, 都会使得新农保对子女转移支付的促进作用减弱。
子女转移支付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大, 其他转移支付收入越少, 子女转移支付的概率和数量将增大。在外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子女转移支付概率和数量的影响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外子女个数相同的情况下, 孙子女个数、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子女个数、不在同一村居住的子女个数, 都对子女转移支付有正向影响。
所以, 目前中国的新农保政策并没有使得子女转移支付被挤出, 新农保作用的效果目前也没有被高估, 推进新农保还将更有利于增加子女转移支付, 让老年人过的更好一些。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参与新农保的人数不足三分之一, 因此新农保政策有待进一步推广。并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老人的新农保月收入和子女转移支付数额相差甚远, 不足以使老年人维持生活, 所以我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新农保补贴力度, 进一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记者亲历――
去一所中学采访一位校广播站的同学, 话题结束, 刚想让这位同学留下联系方式, 递过来的, 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名片, 漫画、QQ号、星座、班级职务集于小小一方卡片上, 还有同学的一张笑脸:也给我一张你的名片吧?
大人之间互赠名片司空见惯, 如今, 这样的名片翻飞在校园里, 中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日常交往中递上自己设计的名片, 这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对于这张小小的卡片, 老师、家长、同学反应各不同。
师长忧:校园名片三大怪
交换家长名片, 小人为大人瞎操心
一位父亲:我是报社的主任编辑, 一天总编找我谈话, 说最近有人拿着我的名片到处行骗, 公安部门正在追查……可我一向对不十分熟悉的人, 决不会轻易将名片呈上。思前想后, 我把儿子叫了来, 这才有了答案。
原来儿子班上竟流行起了交换家长名片, 儿子得意地说, 您老人家的名片可是香饽饽, 同学们都争着跟我换呢!难怪最近我名片夹里名片老是少, 这叫什么事啊, 都说学生只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这年头, 青皮小孩为家长操起了心。
家长职务收入上名片, 面子事大
一位老师:班里一位同学成绩很优秀, 她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 这个女生为人很好, 和班上同学关系一直不错。有一段时间, 我发现这个女生变得形单影只, 许多同学都不大理她了。找来一问, 原来是同学中间流行起送名片, 名片的含金量在于父母的职务和收入上。除了班里两个好朋友, 其他同学并不了解她家的情况, 她特别苦恼, 生怕同学知道自己家境后瞧不起自己, 她的两个好朋友倒是“仗义”, 又出点子又帮忙出银子, 帮她印了名片, 还在她父亲前杜撰了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西洋镜”被拆穿, 这个女生的窘迫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粗语笑话, 另类名片最抢手
一位母亲:做家务时, 我发现儿子书桌上摆了几张“联系卡”, 卡正面写着同学的姓名、学校和联系方式, 背面却印着带有S情的另类笑话。儿子说, 联系卡都是小学同学寄来, 现在同学之间都写这种卡片, 方便联系。在学校门口的小卖店里, 就能买到这种卡片, 5角钱可以买到一袋, 大约有七八张, 若是背面印有特别新鲜搞笑的文字, 就更受欢迎了。
同学喜:有名片的现代生活
周迪:名片拉来赞助
寒假, 我和文学社的成员一起编了一个文集, 想出版, 却没有“银子”, 老师鼓励我们自己想办法。于是, 我和两个口才好的同学一起去拉赞助。怯生生地进门, 准备的一大堆自我介绍的说辞还没说上两句, 往往就被赶了出来。后来, 我们花了一点钱印了一盒名片, 将自己在学校班级担任的职务, 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都印在名片上, 甚至还注明了学校校长办公室的电话, 供别人对我们验明正身。
再出击时, 简单寒暄之后, 交换名片, 我们的信息一目了然, 再说明赞助我们的回报, 效率高了很多。拿着名片, 我们马不停蹄, 很快拉到一笔赞助, 文学社的文集如期出版了。
小飞鱼:内秀更要秀出来
刚参加冬令营时, 我们还在忙着和别人自我介绍, 一个女生已经拿出一叠名片发起来。名片上有她的学校班级, 在学校担任的各种头衔, 还有QQ号码、联系方式, 她以这样简明直接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 令人侧目。现代社会需要我们不仅要“内秀”, 还要善于展示自己, 我们不仅肚子里要有“墨水”, 而且也要懂得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推荐自己。
王思同:沟通无障碍
我用零花钱印了盒名片, 平时与其他年级或班级的人有些交往, 有名片后, 确实方便很多。见面双方一递名片, 不用介绍, 一目了然。以前经常用本子记别人的名字和电话, 有的人电话和名字留是留了, 可那字儿龙飞凤舞的, 根本辨认不出, 叫人怎么跟他联系啊?
若依:亮出特S和创意
印名片方便交往, 可以扩大交往面, 是件很自然的事, 用不着那么大惊小怪吧?再说, 印名片很便宜, 一盒100张, 每盒也就20元钱。设计也是自己出主意想点子, 可以搞出很多创意:列上自己的生日、爱好、特长、理想、喜欢的格言:配上自己喜爱或创作的卡通图案。把自己好好“包装”一下, 何乐而不为呢?另外, 在名片上印“职务”和“成绩”对自己也是一个激励, 要努力保持以前的成绩, 不能倒退。
其实, 用名片的是与非, 用什么样的名片和怎么用, 同学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
观点:我这样看校园名片
若是把自己的特长、爱好等印在名片上, 展示了自己, 也有助于与同学的相互了解。而把父母的官衔、家庭收入印在名片上, 则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有弊无利。
学生时代, 与其推销自己, 不如塑造自己, 这样将来别人总会发现你、认识你的。
如果不想以自己的刻苦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是躺在父母的荫蔽下, 靠父母的光环得利, 那就会成长为没有出息的纨绔子弟。
如果标有父母收入职务的功利名片落人不怀好意的人手里, 极有可能产生“绑架事件”, 真要那样, 名片就成了危险的游戏。
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名片, 这样会更有个性, 至于名片上的内容, 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等。这样既有时尚感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一举两得。
2010年3月,英国剑桥郡亨廷顿市的鲍勃?萨尔蒙和凯特夫妇把9岁的儿子乔纳森“扔给”法国的德哈科特夫妇,在此期间,乔纳森甚至改掉姓氏,几乎不和父母联系。把孩子送到异国他乡,并不是因为鲍勃和凯特夫妇有什么难言之隐,而是他们想借此“逼着”孩子长大,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收养”了德哈科特夫妇的儿子梅耶半年时间,正是梅耶的巨大变化,才让鲍勃和凯特夫妇下定决心。2010年9月,是两家换子结束的时间,鲍勃和凯特夫妇看到半年不见的儿子,巨大的变化让两人震惊了……
9岁孩子要求“被交换”
鲍勃和凯特是居住在英国剑桥郡亨廷顿市的一对夫妻,妻子凯特是一名教师,丈夫鲍勃是一名计算机程序员,生活衣食无忧,可让两人头疼的是,9岁的儿子乔纳森非常淘气。鲍勃刚刚因为乔纳森在女同学背后贴字条被叫到学校,可第二天凯特就接到了老师的投诉,说乔纳森抢了同学的玩具。学习上,乔纳森更是让夫妻俩叫苦不迭,凯特是语法老师,但乔纳森根本没有继承她的良好基因。对于儿子,夫妻俩既头疼,却又无计可施。
2009年8月的一天,鲍勃和凯特参加聚会,朋友眉飞S舞地说她刚刚和一对法国夫妇交换了孩子,儿子在法国过得非常不错。凯特和丈夫对视一眼,把儿子“放逐”到异国他乡,改变姓氏,在一个陌生的家庭生活,这太难以想像。这种换子活动旨在让孩子在体验异域风情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学习独立。活动的组织者是法国的皮诺夫妇,他们每年在英法家庭之间举行15次这样的交换,这个针对9~14岁孩子开展的活动,法国家庭非常热衷,而大多数英国家庭却不情愿,因此每次下来,成功配对的家庭也许不到15对。
听着听着,凯特产生了兴趣。这个年龄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与其听老师教法语,不如让孩子融入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乔纳森更是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咬着嘴,有时托着下巴,一副冥思的样子。夫妇俩从未见过淘气的儿子如此认真,不明白他心里打着什么算盘。
活动结束时,鲍勃和凯特夫妇向朋友了解了更多关于“换子”活动的详情:计划只接受14岁以下的孩子参加,再大的孩子,要他们和陌生的家庭生活在一起,同时学外语,会觉得很尴尬。凯特还有点犹豫,乔纳森却急不可耐了,他拽着凯特,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这太有意思了,我想交换,越快越好!”
凯特的内心在挣扎。只有9岁的乔纳森从没单独出过远门,顶多在好友家留宿过几夜,而“交换之旅”要持续6个月,这期间她几乎不能和孩子联系。想到这儿,她心里酸酸的。“你可要想清楚了,到法国后,那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法国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喜欢你这样淘气的孩子?”“那边没有同学、没有弟弟妹妹们和你玩,我们只有半个月才能通一次电话……”凯特故意夸大到法国后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还“威胁”说,如果他们的法国儿子比他可爱,就把他留在法国好了。凯特的恐吓根本没起到作用,反而刺激了乔纳森,他眼里充满了憧憬。其实他早就计划好了,因为淘气被父母严格管理让他一直不满,或许到了法国,新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心思来管理他这个外来的孩子。“我到法国后会变好,到时你们不就有了一个崭新的儿子嘛!”鲍勃和凯特夫妇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的“阴谋”,勉强同意了。
很快,主办方皮诺夫妇接受鲍勃和凯特夫妇的换子申请,对夫妇俩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还收取了1500英镑费用。皮诺夫妇许诺,会为他们挑选适合的交换家庭。一周后,皮诺夫妇通知鲍勃和凯特,找到了配对家庭――住在法国巴黎的德哈科特三口之家,女主人是家庭主妇,丈夫是管理顾问,两人有个9岁的儿子叫梅耶。两家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少相似点:不会打骂孩子,但对孩子严格要求。
但究竟是同时交换还是轮流交换?鲍勃和凯特夫妇无法知道乔纳森会在法国出现什么状况。为了把“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两人决定采取轮流交换的方式:2009年9月先把梅耶接到英国6个月,让乔纳森和梅耶建立起关系后,再把乔纳森送去法国。
相互较劲共同进步
9月19日,梅耶来到英国。凯特和鲍勃嘱咐孩子们,接下来的6个月,大家要把他当亲哥哥来对待。对于梅耶,乔纳森充满了兴趣,他当即用法语和他交流,蹩脚的法语很快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可好景不长,凯特下了“紧急通知”:今后全家要用英语交流,她要为梅耶营造最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两天后,德哈科特夫妇返回了法国。凯特怕梅耶伤心,就用橡皮泥分散他的注意力。梅耶拿着橡皮泥,不一会儿就串进了其他孩子的房间,虽然不能言语交流,但五个孩子很快就玩在了一起,房间里笑声不断。要是在以前,乔纳森肯定因为抢玩具和几个兄妹打了起来,而眼前的情景却是,乔纳森像绅士一样,把玩具一个个分给了梅耶和弟弟妹妹,然后像指挥官一样,指挥大家玩着各种玩具。
临睡之前,凯特和鲍勃走到梅耶的床前,用英语跟他说晚安后,在他额上印上一吻。梅耶也用英语说:“谢谢新爸爸新妈妈,我很高兴姓‘萨尔蒙’,并成为你们的法国儿子。”凯特听了,心中很温暖。妈妈的“偏心”让乔纳森和兄妹很是不满,吵着也要在额头上轻轻一吻。凯特当即表示,只要大家今后像梅耶一样,不再和父母睡,每个人都能得到这样的一吻。凯特怎么也不会想到,梅耶的到来,竟然这么轻易地解决了孩子们至今不肯单独睡的难题。
然而,一周后,每到吃饭时间,梅耶就皱着眉头不说话。难道梅耶想家了?难道乔纳森欺负他了?凯特私下问梅耶原因,梅耶并不隐瞒:“我想吃肉,但你们家没有。”凯特一家是素食主义者。“怎么办呢?我们家从不吃肉,也不会做。”
梅耶眼珠子骨碌碌地转了几圈,说:“妈妈,如果你帮我买,我自己也能做。”凯特第二天就从市场上买回了肉,梅耶在厨房里捣鼓了起来,他看起来个头小小的,做起事来却有板有眼。这自然是凯特最好的教材,她让几个孩子在厨房外观察着梅耶的举动,当闻到香喷喷的煎肉时,几个孩子更是口水直流,还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凯特破天荒地同意了孩子们吃煎肉,但提出每个人必须写出吃煎肉的感想。结果是几个孩子各发感慨,认为应该向梅耶学习。
第二天早上凯特起床后,发现孩子们在厨房里忙开了。乔纳森表示,他可不想让法国的兄弟说他们“虐待”了他,他们几个兄妹商量好了,要给梅耶做一顿丰盛的早餐。而乔纳森更是透露了当天的活动“安排”:两个妹妹负责当梅耶的导游,给他讲述剑桥的历史,他当梅耶的英语老师。凯特瞠目结舌,而乔纳森早就写好了授课“计划书”,其他几个孩子也从网络上下载了出游行程表。
乔纳森不再调皮,也不再和弟弟妹妹们抢玩具,他积极在梅耶面前表现自己。梅耶学会了一个英语单词,他就发誓要学会两个法语单词,学习上,两人“公开干上了”;其他方面两人也不甘示弱,乔纳森刚刚带着兄妹玩了一个新奇的游戏,梅耶就教弟弟妹妹一首法文歌曲。
渐渐地,梅耶完全融入了这个新的家庭,而凯特也在其中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哪个孩子表现得更加优秀,就把他当作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在法国,孩子们尽可能从四面八方团聚在父母身边,享受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为了体验地道的英国圣诞节,梅耶没有回法国跟父母团聚。凯特带着孩子们为布置圣诞树出谋划策,还美美地享受了圣诞火鸡大餐。喧嚣退却之后,凯特还是从梅耶的脸上看到了少许失落,“要不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梅耶犹豫着接过电话,但旋即就把手机还给了凯特,“还是算了吧,我想迟早我会长大的。”
悄悄站在门外的孩子们冲进了房间,乔纳森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卡片,几个弟弟妹妹也纷纷效仿……凯特的眼睛湿润了,她没想到法国儿子能这么勇敢,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在法国照顾好自己。梅耶再次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乔纳森表示,他到了法国后也会像梅耶一样,勇敢面对一切。
6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乔纳森的“指导”下,梅耶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却不得不与凯特一家道别。鲍勃和凯特十分失落,他们已经习惯了梅耶的存在,习惯了向别人介绍他们家有5个小孩。而乔纳森和其他几个孩子更不愿意梅耶离开,几个人哭成了一团。
在法国快乐成长
梅耶走了,乔纳森的交换之旅即将开始。2010年2月27日,乔纳森临行前还欢天喜地的,可跟父母道别时,他的眼角突然湿了。刹那间,凯特想取消换子。德哈科特看出了凯特的顾虑,表示他们会全力照顾好乔纳森的生活。梅耶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可以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英国的兄弟。
没有乔纳森的日子,没有人抢玩具,弟弟妹妹除了不适应,更多的是开始主动帮助鲍勃和凯特做一些事情。凯特干脆在几个孩子之间开展了竞赛活动,表示最后的胜利者可以像乔纳森一样被交换到国外的家庭。
日子在思念中过了两周,凯特总算盼来了一次电话。乔纳森告诉母亲,他现在姓德哈科特,他不再吵着要玩具了,他说自己的法语变好了,法国爸爸妈妈也非常喜欢他的到来,带着他到处玩,而梅耶成了他最好的老师和翻译。乔纳森丝毫没有提及他在法国的不适,其实,他何尝不想向母亲诉诉苦,但想到梅耶在英国的坚强,乔纳森认为绝不能让自己被梅耶嘲笑。
像梅耶一样,乔纳森度过了最初的不适应,开始享受在法国的生活。梅耶带着他感受法国的文化,鼓励他用法语和当地居民交流,而德哈科特也会在每个周末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举行派对。梅耶自告奋勇地以主人的身份主持派对,乔纳森不高兴了,非要抢着主持,僵持之下,德哈科特只好让孩子们投票决定,最后梅耶得到了多数票的同意。乔纳森依然不服气,但他的法语说得结结巴巴,几个小孩子根本就不买他的账。
败下阵来的乔纳森铆足了劲,他一有空就学习法语。除了德哈科特一家,乔纳森还大着胆子到街头上找人用法语聊天。孩子们第二次举行派对的时候,乔纳森进行了激情的演讲,这次,他获得了其他小朋友的认同。在梅耶看来,这是乔纳森向他下“战书”,他这个东道主可不能就这样输了。就这样,两人的“较量”从英国转移到了法国,而乔纳森的法语也在较量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8月4日,是乔纳森10岁的生日,他多么渴望能收到父母的祝福,可一想到圣诞节时梅耶能留在英国而放弃和家人团聚,乔纳森就平衡了。傍晚时,德哈科特在家里给乔纳森举行了盛大的生日派对,在派对上,德哈科特向来宾隆重地介绍了他的英国儿子乔纳森。随后,德哈科特问要不要给英国的父母鲍勃和凯特打一个电话,乔纳森拒绝了:“我已经是一个10岁的孩子了,从现在开始,我要开始学会独立了。”
之后,德哈科特每次带着孩子出去,总会送给乔纳森和梅耶一张地图,碰到什么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8月12日,德哈科特带着乔纳森和梅耶到了百里之外的卢浮宫。德哈科特及时地“失踪”了――他躲在不远处,时刻注意着两人的一举一动:乔纳森熟练地找到了电话亭,拨通德哈科特的电话,当然处于关机状态;而梅耶找到了卢浮宫的服务人员,希望可以播放寻找父母的启事。这些努力都没有找到德哈科特,乔纳森和梅耶开始发生矛盾,乔纳森指责梅耶没有跟住父母,而梅耶把走丢的责任推到了乔纳森身上,两人争得面红耳赤。
德哈科特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其实,再好的兄弟或者朋友都可能有矛盾的时候,开始你们的表现都不错,但碰到困难之后就开始放弃了,甚至埋怨对方,这是非常危险的。其实你们可以采取其他的办法,比如向警察求助。”乔纳森豁然开朗,之前,他为了抢玩具经常和弟弟妹妹们产生矛盾,他发现是多么愚蠢,完全可以和弟弟妹妹分享玩玩具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在互相埋怨和打闹中伤害对方。
时间一晃就到了9月初,乔纳森已经能和陌生人进行法语交流了。按照协议,换子活动即将结束。乔纳森和梅耶舍不得分手,经过这一年的相处,两个人已经结成了深厚的情谊。这边梅耶和乔纳森难舍难分,那边鲍勃和凯特的三个孩子吵开了,说也要像哥哥一样被交换出去。
两家的换子故事传开后,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凯特和鲍勃是逼孩子长大,但夫妇俩却不在意,他们认为,即使这样做是在冒险,但只要孩子能学会独立,这个险就值得冒。乔纳森成功交换,现在,鲍勃和凯特又有了进一步的计划,把其他的孩子全部交换出去,而交换的国家不再只限于法国。“我会不断地让孩子们被交换出去,不要几年,随着新来的孩子的增加,我就可以组建一个‘家庭联合国’了。”
(责编/方)
E-mail: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参加父母的交换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