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作文(精选40篇)
18阅读 0评论
趁人游戏范文精选3篇(全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趁人游戏范文精选3篇(全文)”的详细内容:趁人游戏篇1今天老师带我们到楼下去玩老鼠偷油游戏,刚开始老师先选出10个同学当老鼠,其余的人当猫猫,要看着自己的油不 ...
趁人游戏范文精选3篇(全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趁人游戏范文精选3篇(全文)”的详细内容:
今天老师带我们到楼下去玩老鼠偷油游戏, 刚开始老师先选出10个同学当老鼠, 其余的人当猫猫, 要看着自己的油不被偷走。游戏开始了, 有一个机灵的小老鼠趁猫不注意的时候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油来, 猫看着自己的油被吃了, 猫气得蹲在地上一句话也不说, 老鼠又趁猫不注意的时候又偷到油了, 小老鼠高兴的跳了起来, 猫又气得直跺脚, 开始互相抱怨起来。我们这些小老鼠又跳来跳去, 趁猫不注意的时候偷了油, 猫看着自己的油被老鼠吃光了, 老师和其余的同学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游戏结束了, 回教室去吧!”我们带着开心的玩劲儿写作业了。
这一次玩的很高兴。下次, 我还要玩这个游戏。
[摘要]唐五代时期人们的游戏活动多种多样, 其中儿童的日常游戏也极其丰富。本文以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为基础, 探讨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儿童的游戏活动, 对其种类和情景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唐五代;敦煌;儿童;游戏
游戏是一种娱乐性与互动性兼顾的戏耍活动。在敦煌遗书与敦煌壁画中存有许多古人进行游戏活动的文献记载和图像, 其所展现的活动内容相当丰富, 有大人参与的, 更有许多游戏是儿童所钟爱的。本文对敦煌遗书和敦煌壁画中所展现的儿童游戏进行探讨。
一、玩弹弓
直至20世纪60年代, 弹弓仍是男孩子最喜爱的玩具之一。在中国古代, 男童尤为喜爱打弹弓。敦煌壁画中虽未发现儿童玩弹弓的画面, 但在敦煌遗书中则有一篇关于此种儿童游戏的侧面记载。在P.2598v归义军政权颁发的一榜文中云:“常年正月廿三日为城隍攘(禳)灾却贼, 于城四面安置白伞法事道场者。右敦煌郡本以佛法拥护人民, 访闻安伞之日, 多有无知小儿, 于弹弓打 运, 趁不放(防)时事, 兼打师僧及众人, 眼目伤损。今固晓示, 切令禁断……恐众不, 故令。正月廿一日。”儿童打弹弓已扰乱道场, 故衙府贴出告示加以制止。从此处可以看出当时在敦煌地区儿童玩弹弓非常普遍。
二、步打球
步打球又称“步打”, 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球类运动, 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这种以步行方式持杖击球的游戏, 儿童很是喜爱, 参与的也较多。在榆林窟五代第15窟南壁中, 绘有一儿童伏跪于莲花座上, 左手持一圆球, 右手挥举一偃月形的球杖, 生动表现了当时儿童游戏的内容。唐五代时期的儿童非常热衷球类游戏, 如S.2947、P.3821《丈夫百岁篇》云:“一十香风绽藕花, 弟兄如玉父娘夸。平明趁伴争球子, 直到黄昏不忆家。”①虽然诸多学者对“争球子”有争议, 有的认为是打马球, 有的认为是蹴鞠, 也有的认为是步打球, 但不管是什么, 足以见得当时敦煌的球类活动很盛行, 儿童们的游戏活动必然受此影响。
儿童玩步打球的图像资料, 在吐鲁番交河故城出土的唐代《鬼子母》残绢画中更为形象生动。②2007年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出土了一件唐代清华塔形罐, 其腹部绘有一幅“步打球图”:一童子状人物叉腿而立, 右腿弯曲, 左手正挥舞一根弯形球杆, 腰部左侧前方有一圆球。画面栩栩如生, 颇为生动。
从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来看, 唐五代时期的步打球主要流行于妇女和儿童中, 与当时更为流行的马球活动相比, 体现了不同运动方式与参与者体质的关系, 也说明了步打球是从马球活动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橦技
橦技也就是竿技, 是古代百戏的一种。唐时橦技尤为盛行, 崔令钦《教坊记》云:“教坊一小儿, 筋斗绝伦……缘长竿上, 倒立, 寻复去手, 久之, 垂手抱竿, 翻身而下。”③
敦煌壁画中保存了不少当时的橦技活动场面, 如中唐第361窟南壁《金刚经变》中, 绘一三角形帷帐, 中间有一形体较小伎人头顶一长竿, 长竿顶端有一人正做倒立表演。晚唐第156窟北壁《宋国夫人出行图》中, 有一规模很大、并以橦技为主的百戏表演场面。晚唐第85窟窟顶东披《楞伽经变》中, 绘一个三角形帷帐, 中间有一伎人头顶一长竿, 一小孩单腿站立在长杆顶端做表演状。五代第61窟南壁《楞伽经变》中, 绘有一个三角形帷帐, 中间竖立一竿, 竿头有一圆轮, 两个孩童在圆轮上表演。一孩童单脚踩圆轮, 另一孩童单脚立在踩圆轮孩童的头上, 动作十分惊险刺激。敦煌壁画中的“橦技图”数量多, 内容丰富, 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四、倒立
倒立也是古代百戏内容之一, 唐代称“掷倒”。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很是流行。敦煌壁画中保存有不少关于儿童进行倒立活动的画面。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七宝池中, 众多花生童子坐在莲花中嬉戏, 其中有一个双手撑在莲叶上, 挺胸收腹, 屈腿, 做倒立状。中唐3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也绘有儿童表演百戏的形象, 这是一组将叠罗汉、倒立柔和在一起的娱乐表演。这类活动既锻炼了儿童体能, 也培养了其意志。
五、叠罗汉
叠罗汉是一种游戏、体育活动或表演, 由两个以上的人层层叠成各种样式。古代由多层盘腿而坐的罗汉组成造型, 故名“叠罗汉”。敦煌壁画中绘有很多叠罗汉的图象。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东侧绘有一童子屈膝站在荷叶上, 另一童子直立其肩上, 两童子均抬左手, 右手握拳, 似在表演武术;盛唐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绘有童子叠罗汉场景;盛唐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七宝池中, 许多儿童在水中嬉戏, 其中有一个儿童站立在水中, 另一个双脚叉开骑在其双肩上;下面的儿童用手紧紧抓住上面儿童的双脚, 上面的儿童举着荷叶遮住头部, 甚是可爱。
简单的叠罗汉对参加者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也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 要求参加练习者必须密切配合协作, 因此不仅锻炼了儿童的体能, 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协作意识。
六、骑竹马
竹马是一种古老的儿童玩具, 即以一根竹竿子“骑”在两胯之间, 一手握住竿头, 竿尾曳于地, 奔走如骑马之状, 谓之骑竹马。无论南方还是北方, 孩子们都喜欢骑竹马。骑竹马游戏在唐代极为普遍。在敦煌遗书中就有对骑竹马的记载。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曰:“婴孩渐长作童儿, 两颊桃花S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 三三结伴趁猧儿。”④P.2292《维摩诘经将经文》亦曰:“父母闻言道大奇, 少年本分正娇痴, 却思城外花台礼, 不把庭前竹马骑。”⑤
敦煌晚唐第9窟东壁也有一幅儿童骑竹马的画面, 情景生动活泼, 充满了生活情趣。此壁画是目前所见最早用图像反映古代儿童生活情景的图画, 最为真实地描绘了真正在广大少年儿童中流传的简单易行的“竹马”形象。
七、捉蝴蝶、趁猧子
和小动物一起玩耍, 饲养小动物都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事情。在敦煌遗书中有儿童与小动物一起玩耍的描写, P.2418《父母恩重讲经文》载:“孩儿渐长成童子, 慈母忧心不舍离;近火专忧红焰烧, 临河恐坠清波死。捉蝴蝶, 趁猧子, 弄土拥泥向街里;盖为娇痴正是时……五五相随骑竹马, 三三结伴趁猧儿。”⑥猧, 是一种供人养玩的小狗。趁, 是追逐和赶的意思。
初唐以降, 猧子成为宠物,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上夏日尝与亲王棋, 令贺怀智独弹琵琶, 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 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 猧子乃上局, 局子乱, 上大悦。”⑦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绢画中就有一左手抱猧子的儿童形象。敦煌与高昌、康国常有往来, 猧子传入敦煌地区也是极有可能之事。虽然在敦煌壁画中未见到捉蝴蝶、趁猧子的画面, 但敦煌遗书中的记载则说明当时在敦煌地区的确有儿童“捉蝴蝶、趁猧子”的游戏。
八、聚沙成塔
在现代儿童游戏中, 堆积木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游戏, 而在古代儿童的日常玩耍中也有与堆积木类似的游戏方式——聚沙成塔。
在敦煌壁画中, 堆积类的儿童游戏大都与佛教有关。盛唐23窟北壁的《法华经变》中绘有一幅儿童在“聚沙成塔”的画面。画面上有四个儿童在玩沙, 他们已经堆了一个比他们还高的沙塔, 但还继续往上堆沙。画面右上角有一榜题:“造造像香华供养音乐供养或成名或礼拜如是人等皆成佛道。”由此可看出此画面确与佛教信仰有关, 孩童把沙堆成塔状就成为一种功德, 并能因此而升天成佛。
九、嬉戏
嬉戏是指儿童十分开心地玩耍。在嬉戏中, 儿童的天性尽情地表现出来。敦煌壁画中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有很多, 如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七宝池中, 许多化生童子坐在莲花中, 或合掌而跪、虔心礼佛, 或做跏趺坐净心冥想, 但更多的是做顽皮嬉戏状, 给极乐世界平添了许多人间乐趣。盛唐第47窟西壁佛龛上, 10余个裸身童子嬉戏玩耍于盛开莲花之间, 虽画面已模糊, 但儿童相互打闹嬉戏的场景仍隐约可见。晚唐第196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也有数身童子戏水图:一童骑栏杆上, 悠闲自在;另一童坐栏杆上, 伸手去拉水中的童子;在水中的童子则用一手扶栏杆, 引身欲上。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此画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敦煌儿童游戏的种类丰富多彩, 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中有许多关于儿童游戏活动的图像和文字记载,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儿童的游戏娱乐活动有很大帮助, 同时也为当代儿童和青少年教育提供了一些借鉴资料和思路。
[注释]
①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06页。
②现藏于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
③(唐)崔令钦撰、罗济平校点:《教坊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8~9页。
④⑤⑥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683页、第607页、第683页。
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3页。
今天是星期二, 我们在上完音乐课后, 都出来玩, 唐思雨和马玲玲在跳一个“原始人的舞”, (其实就是手拉着手, 一边跳, 一边甩头, 有点像大猩猩。)
我突发奇想, 在广告上不是有一群原始人在跳舞, 最后一个人“啪”一巴掌打在另一个人的屁股上, 说了声:“有苍蝇!!!”我也模仿着, 趁马玲玲不注意, 也“啪”一巴掌打在马玲玲的屁股上, 说了声:“有苍蝇!!!”自此以后, 全班女生都开始玩这个游戏, 常常趁别人不注意, “啪”一巴掌打过去, 说声“有苍蝇!!!”后来, 慢慢的, 连其他班也开始学着玩, 就这样, “有苍蝇”成了五、六年级同学都喜爱玩的游戏。
没想到, 我一时突发奇想制造出的恶作剧竟成了游戏, 并且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 真是太意外了。
除此之外, 我还发明了很多恶作剧, 但最后都被认为是好玩的游戏的有很多, 但最受欢迎的就是“打苍蝇, ”因此我很自豪, 总是会自己创造一些游戏, 大家期待我创造出更好玩的游戏吧!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为您介绍的“趁人游戏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处理。